【小识】
《老子》第四十五章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 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 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 一种东西“大”了,为什么会成为它的相反呢?
这几个“大……若……”的短语,都是对结果的描述,只说了“大成”“大盈”“大直”“大巧”“大辩”是什么样子,并没有说怎样才能达到此类境界。 因此,将这几个短语颠倒过来是不成立的,从“大缺若成”到“大讷若辩”,一个都说不通。同理,如果说一个人“大智若愚”是一种赞赏的话,那么说一个人“大愚若智”则是一种侮辱。
“大成”“大盈”等等,其中都包含了人的因素:人的追求、人的努力、人的目标,以及人的境界,而“若缺”“若拙”等等,也并不表明变成了相反,而是实现了超越,并不代表回归,而应该视为升华。
要成为大书法家,首先得是个书法人,连书法的门都没入,拿一把扫帚一直在院子里划拉,写再大的字都不会成为大书法家,也就谈不上什么“大成若缺”了。要成为大评论家,首先应该成为评论人,连评论的边都沾不上,靠一张大嘴天天在网上阴阳怪气,声音再大也不会成为大评论家,更谈不上什么“大辩若讷”了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大,天大地大人亦大,故大像人形。”在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、小篆中,“大”字看起来真像一个有胳膊有腿的人。这里,似乎还要说说另两个字。一个是“天”,《说文解字》“天,颠也,至高无上,从一大。”一个是“立”,《说文解字》“立,住也,从大立一之上。”“大”不仅仅是一个有胳膊有腿的人,而且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。
“大”如果是这样一个人,那么,如果想有所收获,有所成就,就应该脚踏实地,心无旁骛,终有一天,你就会理解什么是超越,什么是升华。(尚之)